兒童青少年心理衡鑑

如何透過評估幫助孩子的情緒與行為發展?

「孩子會透過大人關注的景色,來了解哪些事物是重要的」- J.S. Felts(2021)

心理衡鑑的重要性,在於透過兒童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專業方法

進一步協助家長,能夠更加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發展。

心理衡鑑並非標籤化的過程,而是更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重要途徑。

張鈞皓 所長/臨床心理師

心理衡鑑(Psychological Assessment),也常被稱為心理評估,是一個透過專業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來全面了解孩子心理狀態的過程,包含思考、情緒、行為、大腦神經發展等領域。心理師執行的評估,不同於一般常見的醫學檢查,不會有任何的侵入性,例如打針或抽血的方式。

一個人的內心複雜性和心理特質,既無法藉由醫學儀器精準地直接測量,但卻又深刻影響著每個人的情緒、行為和日常生活,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如此。而心理衡鑑的目標,是透過臨床會談、細緻的行為觀察、經過研究驗證的標準化心理測驗等多步驟的方法,系統性地評估孩子的情緒表現、認知功能、學習狀況以及行為模式等等,進一步釐清其心理的發展狀況,或是目前在他心裡面最需要被處理的需求與挑戰,從而提供適合孩子的心理治療計畫。

 

什麼是心理衡鑑?

心理衡鑑通常由臨床心理師來進行。臨床心理師具備深度的兒童心理病理學、臨床神經心理學、心理衡鑑與測驗理論、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等知識背景。臨床心理師會從孩子的語言和非語言表達中,深入了解與觀察他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困境的原因。心理衡鑑可以涵蓋的範疇相當廣泛。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進行以下幾種類型的心理衡鑑:

兒童心理衡鑑的目的

心理衡鑑很常可以做為孩子進入心理治療或者是接受特殊教育、學習扶助資源的第一步(當然,這也並不代表一定要做過心理衡鑑,才能進行心理治療)。除了有助於評估孩子當前的發展特質或行為成因,還能做為心理治療過程中的基準點與設立計畫的背景。透過心理衡鑑的過程,無論是醫療端(心理師、醫師)、教育端(老師),都可以根據心理衡鑑報告的結果,設立合適且合理的治療目標、訂定符合孩子發展現況的協助策略。

兒童心理衡鑑的類型

◆智力評估:評估孩子的認知學習能力,了解智力發展的整體情形。

◆注意力評估:評估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包含警覺能力、維持能力、偵測外界刺激的能力。經常用於評估疑似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不佳等行為特質的孩子。

◆情緒行為評估:評估孩子的情緒表現,以及在不同情境之下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包含指令服從、挫折忍受度、難以安撫、察言觀色能力、社交互動等。

◆性格特質評估:評估孩子的天生氣質、性格特質,當孩子面對一件事時,他們會如何思考、行動、因應以及處理。

◆大腦神經心理功能評估:聚焦並深入分析孩子的大腦功能,例如記憶力、處理速度、推理能力、視覺建構能力等,以了解孩子的特定認知功能是否符合目前的發展年齡。

◆其他個別化心理衡鑑:根據每一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設計獨特的衡鑑項目,例如學習障礙、腦部損傷、罕見疾病等其他特殊神經發展需求的評估。

透過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衡鑑,臨床心理師皆能針對家長或孩子前來進行心理衡鑑的主要困擾和疑惑,進行廣泛的了解與分析,並以此做為了解孩子特質地基礎,進而提出適合的心理治療或介入策略,協助孩子在心理層面可以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心理衡鑑適合的年齡層

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展開了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前進的旅途。因此心理衡鑑可以在孩子任何時刻進行。就算孩子還不會說話,或者是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完整,但是他們仍然在每分每秒長大且不斷成長著。心理衡鑑不一定要使用心理測驗才能進行,很多時候臨床心理師的專業在於「觀察」,透過仔細的行為觀察,也能看見孩子在一動一靜之中的豐富資訊。透過觀察孩子在不同狀況之下的行為反應,例如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觸碰,也能了解他們當下的心理發展狀況。

    心理衡鑑結果的應用

    心理衡鑑的結果可以有多種應用的方向,並非單純只是一項「檢查」,更可以為孩子的發展現況或未來藍圖提供個別化的參考。心理衡鑑結果可以應用在:

      1. 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態:協助確認孩子目前的心智發展,是否符合其年齡所應達到的平均值,或者用於了解是否存在發展遲緩或疑似遲緩的情況,有利於即早進行介入。

      2. 輔助學校特教鑑定與醫師診斷:心理衡鑑可以為學校的鑑定安置提供具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或者是協助醫師進行醫學診斷。心理衡鑑報告能提供關於孩子更為詳細且具體的心理與行為資料,幫助擬定適當的安置與治療決策。

      3. 協助家長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家長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多種原因,並有助於更有效地因應孩子的需求並輔以適合的教養策略。

      4. 制定個別化的心理治療/心理諮商計畫:根據心理衡鑑結果,臨床心理師能為整個家庭設計個別化的治療計畫,針對其具體問題或需求,提供心理治療策略。

      5. 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我:心理衡鑑的結果不僅讓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可以更加瞭解(包含家長、老師),還能幫助孩子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在,促進自我接納與心理層面的成長。

       

      兒童心理衡鑑的內容

      兒童青少年心理衡鑑可以廣泛地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根據每個心理師的習慣與方式而有些微的不同)

      臨床晤談

      臨床心理師有著兒童心理學的深厚基礎,能有組織性地整理及分析,並與家長一起討論的孩子狀況,進一步組合成有清楚架構的內容。會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彙整與了解不同面向的資料:

      1. 主訴(本次來進行心理衡鑑的原因)
      2. 基本生理心理發展歷史
      3. 家族病史
      4. 日常居家表現
      5. 學校表現
      6. 人際互動
      7. 情緒狀態
      8. 行為表現
      9. 思考方式
      10. 壓力與挫折因應方式
      11. 其他與孩子有關的各種面向

      行為觀察

      臨床心理師在整體衡鑑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細微觀察,一舉一動、每段話語、每種動作、每類情緒、對於環境的感受度、挫折忍受力、專注力、對不同刺激的反應等等,都是觀察的重點。其用意在於探索與觀察孩子的思考、情緒、行為、性格、氣質等不同心理特質的行為假設與分析。

      家長也能透過心理衡鑑的過程,了解當心理師與孩子的相處過程是以結構化的方式進行之下(沒有過多干擾、單純只有桌子椅子的環境),孩子的整體行為狀態與表現為何。通常這也能夠反映孩子一部分在治療室外(也就是不在家裡時)的行為表現,有沒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有的孩子在陌生與熟悉環境的行為是不同的)。

      測驗結果

      心理衡鑑所使用的測驗,只要是以數字進行分析的方式,大多都會對照孩子在該測驗的表現,與同年紀的孩子相比表現是否吻合平均、優於同齡、或者是落後同齡表現。常見的呈現方式就是以「百分等級」來呈現測驗的結果。百分等級的意思是孩子在這個測驗的表現中,與同年齡的人相互對照,在一百個人裡面高於多少人的表現。

      總結與建議

      綜合前面的整體資料,在最後總整理並呈現,也就是心理衡鑑最為摘要且精華之處。臨床心理師會依照與家長的會談資訊、孩子的行為表現、測驗分析等整體資料,設計當前最為適合孩子的心理治療計劃,提供家長教養上的心理學建議。

      心理衡鑑報告的樣式有非常多,雖然不一定每份報告都會包含這些內容,但幾乎大同小異。心理衡鑑的目標即是讓家長能夠更加了解孩子目前的狀態。

       

      兒童心理衡鑑的常見種類

      智力與認知測驗

      在台灣最常見且最具公信力的智力測驗,稱為「魏氏智力量表」,根據不同的年齡分成:

      1. 魏氏幼兒智力量表第四版 WPPSI-IV(適用2歲6個月~7歲11個月)
      2.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五版 WISC-V(適用6歲0個月~16歲11個月)
      3.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四版 WAIS-IV(適用16歲0個月~90歲11個月)

      魏氏智力量表的所有數據,都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來獲得,因此具有高度的有效性。無論是在醫學中心、學校等場所都很常被使用。魏氏智力量表施測完畢後,透過心理師的分析可以得到「智商分數」,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IQ。

      在每一個年齡層,都有相對應的分數。智力測驗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評估孩子目前的認知發展情況,與同齡者相比是在哪一個區間。

      情緒與行為評估

      情緒行為評估可以包含許多層面,只要是跟孩子有關的一切行為,都可以透過情緒行為評估來探索與了解:

      1. 情緒方面:焦慮、憂鬱、易怒、挫折、害怕、恐懼、哀傷、難以安撫
      2. 行為方面:攻擊性、指令服從度低、過度活躍、容易分心、其他干擾他人的行為
      3. 思考方面:低自尊心、反抗大人、過度解讀、負面解釋他人的話語

      在這些不同的層面上,它們並非完全獨立,有時可能會同時出現,又或者是交互影響。當孩子出現讓大人覺得困擾的行為,或者是孩子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狀態時,情緒行為評估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內心與行為因素。例如情緒調控不佳、選擇性緘默、分離焦慮、社交焦慮、因為小事就有很大的反應、遇到挫折時容易放棄、我行我素不聽指令、只願意做自己想做的事等等。

      適應能力測試

      在兒童發展階段,不可忽略的面向即是「同儕互動」與「環境適應」。其中包含:

      1. 交友技巧
      2. 維持對話
      3. 開啟話題
      4. 輪流等待
      5. 加入遊戲或活動
      6. 團隊合作
      7. 新事物的適應能力(人、事、時、地、物)
      8. 面對突如其來變化的能力(例如:生活行程、日常習慣)
      9. 其他與兒童適應相關的領域

      這些面向並非是完全獨立或分開的,很多時候都會共同出現,例如亞斯柏格特質、很難跟別人交朋友、說話時很常無法接下去(句點)、察言觀色能力弱、難以理解雙關語或反話、常有話直說卻沒有考量到對方的感受(即使他說的是正確的事實)、忽略週遭或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在環境中的適應能力與同儕交友狀態。

       

      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議題

      焦慮與情緒障礙

      無論是年紀多小的孩子,都有可能會感覺到緊張焦慮或心情低落,只是它們呈現的方式可能會跟大人的焦慮憂鬱不太一樣。兒童青少年的焦慮憂鬱,很常會以他們難以被察覺的面向來表示,例如學業表現下降、注意力突然開始變得不好、容易生氣或發脾氣、食慾下降、突然不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關在房間不想跟別人互動等等,這些細微變化都有可能暗示著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困擾或困境。

      孩子那些沒有說出口的心理困擾,往往是他們最希望別人能夠接住自己的議題。透過心理衡鑑,心理師能與家長和孩子,共同發現原來在內心深處,是甚麼因素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導致了外在行為的改變。

      專注力問題

      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是近年來眾多家長也非常重視的議題。當孩子出現以下情況,並且已經在不同的地方(學校、家裡)持續數個月時,非常建議進行注意力評估,以了解孩子是否真實存在難以專注的特質,及早介入:

      1. 經常沒有注意到細節、粗心大意容易犯錯
      2. 在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時容易分心
      3. 直接跟孩子說話時,常讓大人覺得他沒有在聽或分心放空
      4. 很難遵循別人的指令完成他應該完成的事項
      5. 在收拾自己的東西或規劃自己的行程時有難度
      6. 不喜歡做需要花時間跟心力的事,或是會逃避、抗拒做這些事
      7. 自己的東西很常不見(例如文具、衣物等)
      8. 大人交代的事情經常忘記,或者是對自己的事忘東忘西
      9. 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干擾而分散注意力

      過動/衝動控制

      注意力的另外一個層面是衝動控制能力,也就是孩子能不能把持住自己,幫自己踩住煞車。當孩子有以下情況,並且有一段時間了,也會建議進行注意力評估:

      1. 難以安坐在位置上
      2. 很常在該坐著的時候離開座位
      3. 在不該跑、跳、碰的地方大量活動(例如:餐廳、醫院、診所等)
      4. 很難安靜的做自己的事(例如:玩遊戲、用餐)
      5. 好像很難停下來,一直想要動來動去
      6. 話很多,很喜歡分享或者是跟其他人一直說話,即使要求或阻止後也是
      7. 在別人問題都還沒問完時,就急著搶答
      8. 很難接受排隊或等待
      9. 打斷別人正在做的事(例如:插話、中斷別人)

      學習障礙

      當孩子的學業成績不符合預期或者是與同儕相差甚遠時,這其中有非常多的議題需要考慮。有許多不同的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因此在評估孩子的學習障礙時,不會只從單一的生理或心理因子,就判斷孩子為什麼「學不會」。回到心理衡鑑本身的目的,是對孩子的「全方位」了解。因此與學習困難的孩子相處或評估時,最重要的是深入的理解探索,孩子究竟是:

      「不能」(從能力上沒有辦法做到) 還是 「不為」(能力上可以,但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不想做)

      1. 智力功能智力表現是否與同齡相符,是否有辦法習得符合年齡的知識。或是在大腦認知功能上有沒有存在不平均(有高有低、差異太大)的能力表現。
      2. 注意力問題:注意力功能是否有難以專注,容易受到外在刺激分心而干擾學習或成績的情形。這會以電腦化測驗與臨床晤談進行測量與評估。
      3. 情緒行為問題:孩子對於念書這件事的動機、與其相關的生活事件的所帶來的情緒、思考、與壓力互動的方式、甚至到人際關係、跟他人相處的社交互動狀態等面向,有時也可能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4. 學習障礙問題:如果在以上三個面向都沒有太大的異常,這很可能與孩子使用學術技巧本身有關。當孩子在學術技巧的應用上有困難時,如果即使經過針對性的介入仍很難有明顯改善,就有可能需要從學習困難/學習障礙的方向思考或進行更詳細的評估。

       

      兒童心理衡鑑的流程

      初次會談與資料收集

      從家長與孩子進門的那一剎那,心理衡鑑就正式開始了。孩子到了一個新環境,他如何探索或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他說的話跟語言、他的行為跟表情,這些都是心理衡鑑非常關鍵的資料。

      在心理衡鑑開始時,臨床心理師會與家長和孩子說明今天會一起做的事,包含心理師會跟家長會談、心理師會跟孩子一起玩遊戲(進行測驗)等。當孩子知道心理衡鑑在做些什麼時,他們會比較有安心的感覺。因為孩子可能會對於「評估」或「檢查」,有自己的想像。有些孩子會想像成心理師會像醫院穿著白袍的人,幫自己抽血或者是照X光。所以與孩子解釋心理衡鑑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對整體流程更放心自在。

      當心理師與家長會談時,會討論關於這次家長帶孩子來心理衡鑑的原因,並且圍繞在這個主要訴求上,詳細地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和狀況。如果家長同時可以攜帶其他重要的資料,例如學校老師的觀察紀錄、回家作業、甚至是聯絡簿等等,只要是跟孩子有關的資訊,對於心理衡鑑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參考與依據。

      心理測驗

      當心理師與父母會談告一段落後,心理師會邀請孩子開始單獨待在心理衡鑑室內,與心理師一起遊戲和進行測驗。這個時候父母會在等候區稍等,並填寫與孩子有關的行為量表。各式各樣的測驗工具,它們除了有研究佐證確實有效,心理師也會根據孩子的特性,選擇適合他的心理測驗,如此一來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益。

      心理衡鑑報告與後續建議

      心理衡鑑報告大約會在當日進行完畢後一至兩週完成(如果有緊急需求、急件則會額外討論),會需要一段時間是因為心理師需要整合所有的資料,以形成對於孩子整體的了解,因此會需要時間進行整合性的心理學分析。

       

      兒童心理衡鑑費用

      心理衡鑑是一次性的,因此費用也是一次性。根據不同的衡鑑項目有不同的收費。費用僅收取心理衡鑑本身的費用,在解釋報告的部分是不額外收費的,因為這也是心理衡鑑的重要部分。

      一般心理衡鑑

      在日好的心理衡鑑,根據不同的評估項目,分為幾種類型的費用:(收費標準

      1. 智力功能評估:6500元/90分鐘
      2. 注意力表現/衝動控制評估:3500元/60分鐘
      3. 情緒行為評估:3500元/60分鐘
      4. 人際互動評估:3500元/60分鐘

      註記:以上所需時間為「最低所需的時間」,建議您額外再預留15~20分鐘,讓心理師有機會可以更了解孩子的狀態。

      進階(複雜性)心理衡鑑

      學習困難與學習障礙評估是較為複雜的項目。學習障礙評估涉及到多重的層面,也包含智力、注意力、情緒行為、人際關係、神經心理功能、學業技巧應用程度等。

      收費:15500元/150分鐘。

      註記:學習困難/學習障礙評估因項目較多,可能會視孩子當下的狀態,需要分成數次進行。

       

      為什麼選擇來日好進行心理衡鑑

      豐富經驗的兒童臨床心理師

      日好的兒童臨床心理師,都有在大型醫院、醫學中心學習或工作的豐富臨床經驗,並且對於兒童青少年心理學、行為科學、神經科學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都有著臨床兒童青少年心理衡鑑的專業性。

      因此我們的理念也是相同的,心理衡鑑並非是給予孩子標籤的過程,也並非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好。心理衡鑑反而是協助孩子本身和家長,能夠更了解自己、更認識自己的模樣。

      兒童臨床心理師團隊:

      持續的支持與後續諮詢

      在心理衡鑑報告完成之後,心理師會與與家長約定一個「解說與討論」的時間。因為在心理衡鑑報告裡,心理測驗的分數只是「數字」、報告的文字只是「文字」。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分數代表的意義,文字希望傳達的心意、孩子的真實心理面貌與行為原因、能力表現的狀態、跟生活中的關聯性。最重要的是,如何協助孩子,是家長們最想知道的重點,也是心理衡鑑的重要意義。因此這個「解釋報告」的時間,也是心理衡鑑的一部分。

         

        兒童心理衡鑑常見問題

        什麼時候知道我的孩子需要做心理衡鑑?

        只要家長想更了解孩子,或是孩子對於自己的狀態有興趣,都可以進行心理衡鑑。心理衡鑑的用途與本意在於幫助家長或孩子,更深入理解他的心理社會發展、性格特質、行為成因等。

          日好的心理衡鑑跟在醫院做的會不一樣嗎?

          心理師所撰寫的心理衡鑑報告內容,與醫院相比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有些醫院不會採用,並非在自家醫院內部,所進行的心理衡鑑報告。如果家長要用此報告申請特殊教育資源(如:鑑定安置),建議可先跟心理師或個管師討論。

            日好用的心理測驗工具有效嗎?

            我們使用的是全台灣醫療院所多數所使用的工具,也同樣是有效的。在評估智力時都會使用的測驗工具:魏氏智力量表。在注意力部分,我們使用持續性注意力測驗K-CPT 2、CPT 3),來進行4歲以上的注意力評估。在情緒行為部分,臨床心理師會根據孩子不同的評估問題,來選用最適合孩子的工具。

              我可以怎麼跟孩子說要帶他來做評估?

              提前預告孩子要來做評估的確是重要的,這能讓孩子進到治療所時不會太緊張,或增加對於陌生環境的預先準備。

              也可以表達讓孩子了解,做評估是一件很正常且很自然的事情。並不是他不好,而是我們想更懂他的心。

              可以跟孩子說:「今天我們要去找一個心理師(老師)玩遊戲/聊聊天(如果孩子的年齡可以進行對話)。不用擔心,我們(爸爸、媽媽)會一起陪你,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問他喔。

                為什麼有時學校老師也要填心理衡鑑的量表?

                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狀態,心理師除了跟家長會談,了解在居家生活中的表現,如果可能的話也會希望收集學校老師的觀察。將兩者的豐富資料綜合起來後,就能讓這次的心理評估更完善,促進親師間的溝通與橋樑。

                  我會不會看不懂心理師寫的心理衡鑑報告

                  臨床心理師會跟家長約定一個看報告的時段,大約是15~20分鐘。

                  在這段時間裡會解釋報告的內容、心理測驗的分數意義、以及總結可以協助孩子心理發展的建議或策略。除了當下與家長孩子的了解與互動外,在衡鑑過後的報告解釋時間,也能讓我們一同討論在過程中所發現的細節,一同與家長攜手同行,與孩子共度溫暖的童年與記憶。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優勢,當我們從適合的角度看見,光芒就存在那裡。而心理衡鑑就是一個如此重要的過程。

                    繁星對於天空,就如同孩子對於我們的世界。他們都值得熠熠生輝」- Chinonye J. Chido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