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所帶來的衝擊,往往不是容易訴說的內在經驗。
內心的傷痕,有值得被好好整理與理解的機會。
讓創傷不再只是痛苦的來源,將它轉換成有力量走出全新道路的意義和基石。
張鈞皓 所長/臨床心理師
什麼樣的經驗會在心裡留下深深的痕跡?您是否曾感覺到某些過去的事件,像一顆沉重的石頭,持續壓在心頭?心理創傷到底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無論是童年陰影、關係中的重大失落,還是突如其來的事故,這些記憶是否讓您感到無法釋懷,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情緒穩定,或是工作效率?
如果您正努力理解這些心理創傷帶來的影響,又該如何重新建立內心的平衡?心理治療如何幫助我們走出這些困境,甚至將創傷轉化為成長的契機?讓我們一起探索心理創傷的成因、症狀,以及復原的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
什麼是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廣義上是指任何對個人心理造成重大衝擊的事件。
無論是來自原生家庭的矛盾衝突、人際關係裡的摩擦不快,還是情感議題的困擾失落,只要這些內心的經驗,對於一個人帶來強烈的心理痛苦或持續影響,便可能在心中留下像是種子的心理傷痕。這些傷痕或許不致命,但它們往往足以讓人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對生活的品質產生深遠的影響。
心理創傷最常被提到的一個詞彙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正式名稱是「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是一種當一個人經歷真正或者是具有威脅性的死亡、嚴重受傷、性暴力時,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困擾(例如:自然災害、性侵害、意外失去親人)。如果這些困擾沒有好好地被處理,可能在時間一久之後,成為長久的心理疾病。(但這並不表示有心理創傷的人都有PTSD)。也有國外研究指出,有50%PTSD的患者在三年之後,仍然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這顯示了PTSD有很大的機率成為長期且慢性的心理困擾。
創傷事件可能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一個人的心裡:
- 直接經歷創傷事件
- 親身目睹創傷事件的發生
- 知道這些創傷事件,發生在親近的家人朋友身上。如果是涉及死亡的經驗,那麼可能是突然發生或者是具有暴力的事件內容。
- 一再地暴露在創傷事件的細節或內容裡。例如警消人員在處理天災時的救援現場,可能會不斷地重複經歷這些令人不舒服的細節。
心理創傷的常見成因
心理創傷的成因,除了是一個重大的心理衝擊以外,也包含了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中間很難單純判斷何者是因,何者是果,也就是並非絕對「因為」什麼,而導致一個人會受到心理創傷的影響。但就目前的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來說,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與創傷有關的風險因子。
心理創傷變成PTSD的風險因素
創傷前因子(pretrauma factors)
- 生理性別為女性。對於大多數創傷事件,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大的PTSD風險。
- 認知缺損,例如較低的智能或是有頭部受傷的歷史,跟患有PTSD的脆弱性上升有關。
- 在當次心理創傷之前,之前就曾經有過另一段創傷,可能會增加PTSD的風險。
- 曾經有其他心理疾病,特別是情緒障礙和焦慮症。
- 性格特質較為神經質或者是迴避型的壓力因應風格。
- 有許多基因與遺傳的生理標記,正在被研究它們可能會跟PTSD有關,例如跟HPA軸有關的基因。
創傷相關因子(trauma-related factors)
- 心理創傷的類型和嚴重程度
- 劇烈或者是具有攻擊性的傷害
創傷後因子(posttrauma factors)
- 到急診室時的心率高於95/bpm(每分鐘跳動超過95下)
- 疼痛程度
-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特別是嚴重程度為輕度的TBI
- 跟心理創傷有關的解離狀態
- 身體失能程度和缺少重新回到職場/學業的能力
生理因素
人類的身體,有個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一部分,稱為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 軸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又稱為HPA軸。HPA軸與人類的壓力反應息息相關,它掌管我們的情感、免疫力、體溫、消化、認知、行為、因應壓力的能力。在經歷創傷的時候,很可能會有失去平衡,使得身體在因應急性壓力的功能上暫時失衡。
在一般的HPA軸運作底下,這些大腦結構會產生與壓力有關的神經激素(例如β-腦內啡、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激素),來調節人體的壓力,或者是減輕來自身體和心理的疼痛感。壓力會讓神經系統產生一個稱為「皮質醇」的壓力賀爾蒙。當體內的皮質醇達到一定的量,大腦就會幫忙我們來減少這些壓力賀爾蒙的釋放,減少它們帶給身體的損傷。心理創傷或長期壓力的狀態下,可能會使得壓力賀爾蒙分泌過多,造成大腦的傷害。
如果創傷後壓力持續太長,可能會對HPA軸有非常重大的負擔,這會使得HPA軸沒有辦法以原本的穩定功能,幫助身體調節壓力,進而讓身體變得容易生病。
行為習慣
經歷創傷的人,往往會對跟自己創傷有關的事物,感到相當的不舒服。這通常是因為這些事物跟心理不舒服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的制約。就像是聽到垃圾車的音樂時會讓人想到要倒垃圾一樣。這種心理連結將創傷有關的事物與焦慮感綁在一起,讓人不斷經歷到這些可怕與焦慮的感覺。再不斷地交互連結與重複刺激的狀況下,讓這種連結被持續放大,使得不安感難以消散。
思考模式
心理創傷通常會讓人的思考會如同被顛覆一樣,重新改寫了對於世界的看法。當然這種改寫可能成為一種優勢(創傷後成長),也可能成為一種痛苦。經歷創傷者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已經不安全了」「我無法再感到安心」「下一次可怕的事情一定還會再發生」等等令人焦慮的負向思考模式。這些想法不僅容易讓人難以再次相信後續發生的事情,並且包裹了許多負面情感在裡面,像是恐懼、害怕、擔憂。在這種負向思考模式得運轉下,加重了心理創傷帶來的壓力,阻撓從創傷復原的過程。
內在世界
當創傷不被歡迎地「闖進」一個人的生命,這會打亂內心所有的運作方式。對於自己、別人、世界、未來的想法和感受,很突然被翻攪成非常混亂的狀態。就如同是一個原先已經被拼好的拼圖,卻因為一個震動,而翻倒在地上、支離破碎。此時,內心可能充滿著不同的情緒,像是矛盾、衝突、害怕、焦慮、恐懼、不安,而面對這些四處掉落、四零八落的「心理拼圖」時,卻又可能帶來一種「我好不容易拼好了,現在又要重來了!」的無力感。這些心理衝擊可能不僅來自於創傷本身,還可能喚起了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早年記憶,讓人更有負擔。
童年經驗
一個人的童年記憶或早期經驗,深刻地影響與型塑他與外界互動和相處的方式。如果缺乏「足夠好」與「被支持」的經驗,很可能在遭遇心理創傷時,無法使用適切的方式來因應急性壓力。當人很少或從未在生命裡感受到安全與支持,又再加上心理創傷的打擊時,這種雙重的傷痕可能會讓人失去處理壓力或調節情緒的能力。陷入更加脆弱無助的狀態。
心理創傷的典型症狀
突然衝進心裡的「侵入性症狀」
- 不斷地想到跟心理創傷有關的痛苦回憶。
- 不斷夢到跟心理創傷有關的內容。
- 感覺到自己好像重新經歷了心理創傷(有時是現實並沒有發生),嚴重者可能會完全失去對於自己的現實感。覺得自己的靈魂好像離開身體一樣。
- 接觸到跟心理創傷有關的事物時,會感到非常強烈的生理不適或心理痛苦。(例如胸悶、腹痛、恐懼、害怕)
會想持續逃離跟心理創傷有關的事物
- 跟心理創傷相關的記憶、想法、思考、情緒等內心感受。
- 跟心理創傷相關的人、事、時、地、物等外在刺激。
出現心理狀態的負向改變,或者是這些狀態比起在創傷之前,更加惡化或明顯
- 不記得心理創傷發生的事、內容、或是細節(失憶)
- 對於自己或別人的負向思考,例如無價值感、失望與絕望、不安全感、強烈罪惡感、自我愧疚、難以再次相信別人或世界等。
- 持續一段時間的負面情緒狀態,例如易怒、低落、不安、恐懼等。
- 對於參加活動或者從事興趣的動機變低,或者變得完全不想做。(有時候即使理智上知道自己該做,但仍提不起勁去做。)
- 感覺自己跟外界慢慢疏離或變得陌生,或是很難再次建立一段信任的人際關係。
- 持續一段時間感受不到正向情緒,例如開心、喜悅、滿足、幸福感。
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變得很激烈
- 容易生氣,或者是無緣由的感到憤怒。有時可能會出現口語或肢體的攻擊行為。
- 從事沒有考慮到後果的事,或是做傷害自己/他人的行為。
- 對於周遭環境的一舉一動相當敏感,一有動靜就會感到不安或驚嚇。
- 注意力容易分散、放空、心不在焉、變得優柔寡斷,難以下決定。
- 睡眠困擾(例如難以入睡、半夜容易醒來、太早醒過來、做惡夢、害怕睡覺)
以上提到的症狀,可能會在心理創傷發生後的任何時間點出現。然而,這些心理症狀的出現,並不等同於一個人一定會有PTSD,有時它們可以被視為「可理解的心理壓力反應」,是對創傷事件的自然狀態。但是如果這些症狀已經明顯影響到日常生活,並且很難自我調適的時候,則建議尋求專業協助來處理和復原。及早介入可以幫助減少症狀或痛苦的惡化,並重新建立內心的平衡。
心理創傷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人際關係
心理創傷所帶來的不適症狀(例如情感麻痺、易怒、恐懼、不信任等),使得經歷創傷的人在社交互動或建立關係上,常常會感到不安全或者有許多顧慮和擔心。無論是和朋友、同事,還是親密的伴侶,創傷的心理影響可能使人難以重新建立對世界的信任,又或者是相當吃力。在創傷陰影時常浮現的情況下,讓人擔心自己的人際關係,會因此受到負面影響。而如同關係是一來一往的,心理壓力經常也是雙向影響的,也就是在關係中的人,都可能感受到來自對方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影響關係的品質和穩定性。可是這並不代表經歷心理創傷的人,不想要跟人建立關係,而是因為創傷帶來的衝擊相當強大,讓關係這件事情變得格外困難與無力。
學業與工作表現
心理創傷經常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弱、以及學習能力下降。當心理創傷有關的事物或細節,反覆出現在生活環境之中,這些影響很容易變得更明顯。這是因為心理創傷帶來的苦惱,可能會讓人處在過度警覺或焦慮不安的狀態,大腦很難專注在當下該做的事情上。注意力分散也會使人在學習或工作時,無法有效集中精神吸收或處理,進而影響記憶和理解能力、遺漏重要細節或反應遲滯,可能導致工作效率和表現下降,甚至錯過重要的機會或難以下決定。對心理創傷的反應,可能還會引發情緒的風波,例如焦慮、易怒、拒絕等,這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人與人之間合作與交流溝通。
睡眠困擾
心理創傷可能會讓人難以入睡、不斷夢到跟創傷事件有關的不悅記憶、睡到一半不自主地醒過來。這是PTSD最常見也最折磨的心理症狀之一,而睡眠品質也會跟白天生活表現有密切的關係,甚至可能會引發睡眠恐懼(Fear of sleep),也就是害怕睡覺。睡眠本身,是一種人體降低監控周遭環境能力的生理心理狀態,在這段過程裡能讓身體與心理處在一個修復與安穩的流動中。然而對於經歷心理創傷的人,可能會害怕這種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狀態,或者睡眠反而變成一種心理壓力。例如害怕晚上睡覺失去控制的感覺、害怕做惡夢而不敢睡、害怕自己在睡覺時放下防衛的不安全感、害怕睡覺時閉上眼睛的不安、害怕睡著會發生不好的事等等。
生理健康
心理創傷可能引發生理上的問題甚至是身體疾病,或者是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風險隨之增加。常見的創傷相關生理問題包含噁心、便祕、頭暈、疲累、疼痛、氣喘、腸躁症等等。這些生理問題加上心理困擾,經常會影響到人的生活品質。其中疼痛的問題,在有心理創傷的人身上很常見,例如背痛、頭痛、關節痛等等,並且有些時候很難從生理檢查上找到真正的病因。腸胃不適也是心理創傷者常見的問題,例如腹瀉、潰瘍、嘔吐,而當藥物治療無效時,通常會考量到是否是心理因素導致的腸胃問題。
心理創傷的治療方法
心理支持與陪伴的重要性
在陪伴心理創傷復原的過程中,心理師除了深度聆聽來自過去的經驗與記憶,其中更多的是近一步協助讓創傷在心裡面能有不同於以往的意義。讓心理創傷不再是令人只能感到痛苦不堪的回憶,隨著陪伴與了解創傷的路途上,能找到一個安穩的方式整理與收納它。
除了心理師的心理支持與陪伴,來自家屬或朋友的社會支持,對於經歷心理創傷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且有力量的。
認知行為治療(CBT)在創傷治療中的應用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核心在於人的心理,是透過想法–情緒–行為的內在過程相互影響和作用。一個人對於事件的思考方式,會影響對其對於該事件的情緒,而情緒進一步驅動我們接下來的行為或行動模式。認知行為治療透過處理對於心理創傷的想法、情緒、行為,來緩解與復原心理創傷帶來的負面衝擊。
一個人怎麼看待心理創傷,還有怎麼去思考創傷的意義,這些會深刻影響創傷會以什麼形式或樣態存在於心。經歷心理創傷或者是患有PTSD的人,會基於過去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還有自己對於自我、他人、世界的核心信念,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壓力因應策略,例如持續逃避的安全行為、社會退縮、使用非法藥物、自我傷害等。這些策略被用來減少來自創傷後帶來的威脅和不適感。
儘管這些策略可以在當下「暫時」緩解焦慮和恐懼,但長遠來看,這些策略往往會加深創傷帶來的心理困擾,這些不安全感長久下來無法被緩解甚至更為加重。認知行為治療聚焦在辨識與轉換這些帶來後續長期困擾的因應策略,協助使用其他比較具有適應性的壓力因應方式。例如重新建構生活作息、轉換對於創傷的不良因應策略、更新創傷在心裡的記憶與意義、放鬆技巧訓練、重新建構自我的認知和思考習慣等。
認知行為治療不只適用於成人,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也有對應的方式。有一種著重在兒童青少年的創傷心理治療,稱為以創傷為焦點的認知行為治療(Trauma-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F-CBT)。TF-CBT包含增強孩子的復原因應策略、與主要照顧者共同合作、處理孩子的創傷經驗、發展良好適合的認知情緒因應技巧等等,改善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並協助父母和孩子理解心理創傷經驗的意義,讓孩子能以自己的步調,掌握創傷、增強個人安全感。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EMDR)治療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是一種用於治療創傷記憶和相關症狀的心理治療方法。EMDR的目標在於讓患者的創傷記憶能夠重新處理與整合。當人經歷到心理創傷時,會處在一個極大壓力的狀態下,破壞了大腦的生理與心理平衡。而在這種失衡的狀態下,大腦無法有效處理那些痛苦的創傷記憶,以至於這些沒有接受完善處理的記憶,可能轉變成心理創傷的症狀。
EMDR是由美國心理學家Francine Shapiro所開發的。Shapiro有次在公園時,偶然發現到某些掃視的眼球運動,可以降低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想法強度。接著她發現,讓眼球處在能夠自主控制的運動狀態下,能夠減少焦慮。EMDR隨著治療師的手指來回移動眼球,來降低創傷記憶的強度。專注在手指的活動上時,這些創傷記憶的強度就會降低。EMDR總共有八個階段,來處理心理創傷記憶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心理動力心理治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心理動力心理治療(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起源於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種深入探索內心世界和潛意識層面的心理治療方式。這種治療方法透過與個案的深度談話,了解潛意識中的情感、想法以及心智運作的歷程,協助個案整理和疏通心理困擾。
心理動力心理治療許多著重在人際關係和內心的潛意識議題。對於心理創傷,這種治療方式會著重處理與創傷相關的自我及人際議題,例如與創傷相關的內在衝突、不安全感、難以建立信任關係等等。心理動力心理治療也常探索童年早期經驗、原生家庭,協助個案探索早期關係如何影響現在經歷創傷時的心理運作方式。這種治療方法並不僅停留在表層的行為改變,也會有更多的焦點在於協助個案的自我理解,協助創傷復原。
心理創傷治療中的常見挑戰與克服方法
面對創傷記憶的困難
要回憶創傷記憶,一直以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傷心理治療不會強迫一個人「勢必」或「一定」要想起那些令人痛苦的回憶。會隨著心理治療的進展,讓創傷能夠以適合他的方式在心理得到緩解與復原。
耐心與堅持在康復中的作用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非常多的感覺,可能是舒服的、不安的、難過的、發洩的。因為心理治療跟一般的談話聊天不一樣,不單單只是把話說出來而已。在回想或者提到生活的經驗或是內在的畫面時,可能會感覺到很多過往的經驗或情緒。當你感受到這些獨特的情感時,不妨可以跟您的心理師討論這種心理的波瀾。這些都是心理治療非常重要的一環。
心理創傷常見問題解答
透過心理治療探索自我,重新賦予心理創傷不同的意義,從而啟動內在的修復力量,即是創傷治癒的路。
一步一步地了解創傷所帶給內心的痛苦根源與樣態,探索與前進,逐步回到走向復原的方向與力量。在過程中可能會疲累、無奈、徬徨等,但心理師會在過程中,與你一起陪伴和整理。
只要是對自己有重大打擊的事件或經驗,並且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或者是關係,那麼可能就有創傷的存在。有時創傷並不是那麼明顯可以察覺到,甚至有時候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身體上(例如身體症狀、沒有原因的疼痛等等)。這些可能都跟心理的傷痕有關。
涉及到威脅生命或者是存在的事件,都可能讓一個人從本能上感到危險。而當我們的身體定義它是創傷時,某種程度上它一定帶來了不同的影響。
心理創傷很多時候是長期且慢性的過程,也因為每個人的特質、過往經驗、創傷類型不同,心理創傷無法有明確的「治癒時間」。
談論或想起創傷,一直以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心理治療的過程裡,心理師會以適合的步伐,陪伴在創傷復原的過程中。所以不想談論創傷的細節,也可以接受心理治療/心理諮商。
當心理創傷的記憶和意義能夠被重新定義,在那一刻或許就可以視為是「治癒」。
心理治療的過程就像是一台開在馬路上的車,有時平穩、有時緩慢、有時遇到坑洞。心理治療不會總是一直都是好的感覺,也會有時讓人感覺到更糟。但是這條路都是在創傷復原的過程上。
當心理創傷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心理治療都是一個你可以考慮的選項。
單次心理治療的費用大約落在2000~4000之間,根據每一個心理諮商機構(例如所在縣市)和心理師的收費而有些許不同。然而對於心理創傷,心理治療通常會需要一段持續的治療過程,時間將會因人而異。目前在台灣,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費用沒有辦法納入保險給付。
若有經濟上的考量,目前在113年到114年,衛生福利部有提供15~45歲民眾三次(每次40分鐘)的諮商補助,稱為「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此方案不需要額外收費,可以做為進入心理諮商的開始。
親朋好友的支持,對於心理創傷是相當大的幫助。然而在成人心理諮商中,進行的形式是以一對一為主。
心理治療可以處理早期的創傷,即使已經記不太得,仍然還是有心理治療可以著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