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調節,從日常的崩潰教養起
同理、陪伴、一致的回應都做到了
孩子也漸漸平靜下來
我們期待孩子的腦部發展和認知功能會越來越成熟
一次又一次這些父母的同理陪伴和回應
會漸漸內化成為孩子面對情緒的因應能力
早療親職時間一位媽媽分享,三歲的孩子在家崩潰,從遇事情不如意時的生氣演變成躺在地上上演這不是肯德基…,也試圖用哭泣來影響媽媽,同時媽媽也被親戚們指責『太寵愛孩子,所以孩子都吃定你』,對育兒充滿挫折的媽媽覺得『自己都搞不定孩子的情緒』,因此很認真學習教養,想正確的管教孩子。
下次孩子在家哭泣時,想到書中說的要先同理,但孩子依然很生氣,再想到親戚說的『不要理他,他就不會哭了』,就把孩子關到房間,跟孩子說『你不哭了,媽媽再過來跟妳好好說』,然後依然很擔心孩子,一邊注意孩子的動靜,一邊好幾次默默開門看孩子,孩子看到媽媽開門從原本慢慢平靜的啜泣聲再度放聲大哭,媽媽說她有做到書上說的要一致、要徹底執行,最後她真的等到孩子不哭了才進房間。
但是孩子卻是在『在媽媽偷開門-孩子再度大哭-媽媽再度訓話「不哭了我再進來、不哭了我們再好好說」-孩子再度被關在房間等到哭聲減緩』這個循環中哭累到睡著,這不是媽媽想要的結果,所以媽媽還是很挫折、孩子情緒調節能力還是很弱。
孩子崩潰時,首先我們期待孩子能夠『冷靜-再好好說』,所以在這概念下,孩子是可以哭泣的,那就要改變我們的用語,用『冷靜』取代『不要哭』。
接著我們也要有個概念,學齡前的孩子因為不如意或挫折時的哭泣是很常見也是正常的表現,所以孩子哭時我們的內心也要冷靜,文中媽媽把孩子關在房間的作法,增加了孩子第二種情緒-恐懼,所以孩子的情緒變成生氣加上恐懼,情緒反應就會更大。
因此我建議她,若要限制孩子的行動,可以把孩子放在圍欄裡或大一點的桶子裡,讓孩子看得到家長的視線距離,或是初步的同理『因為喝不到多多,所以很生氣躺在地上哭哭』,孩子可能依然很崩潰大吼大叫,也可以給予一個相對安全空間讓孩子發洩心情,例如:把客廳桌子挪開讓孩子不至於踢到受傷等。
接著可以拍拍他或基於平常對孩子的了解,知道有哪些能讓孩子心情好的活動或物品,例如:抱抱安撫被被、喜歡的玩具、能夠轉移注意力的玩具、喝口水等等,若孩子都說『不要、不要』,那就維持給予他能接受的安撫方式,可能拍拍抱抱他或讓他抱著車車、被被在旁邊陪伴著,等到孩子情緒漸緩時,文中媽媽提到的『我們好好說』就可以在這時候實行出來。
同理、陪伴、一致的回應都做到了,孩子也漸漸平靜下來。
我們期待孩子的腦部發展和認知功能會越來越成熟
一次又一次這些父母的同理陪伴和回應會漸漸內化成為孩子面對情緒的因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