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系列〗-《誰是被害者2》-親子關係的裂痕與修復

關係是兩人共同建構的

我們很容易落入「我」和「你」只有一個能存活的陷阱中

或許兩者並沒有想像中衝突

只是我們需要打破並穿越自己和對方心中的想像

讓行為底下的心意和脆弱都可以如實地傳達和接收

才能夠在關係中找到彼此

王嘉平 諮商心理師

上個月剛追完Netflix《誰是被害者2》,除了懸疑刺激的破案橋段,也有感於劇中描述主角方毅任(張孝全飾)及女兒江曉孟(李沐飾)兩人。

從疏離、衝突到相互理解與支持,也道出親子間難解的題。

 

「我覺得他只是想要控制我,把我變成需要被保護的病人,我不喜歡這樣。」

劇中久別重逢的父女兩人重新開始了家庭生活,方毅任為了修復關係,每日替江曉孟準備營養均衡的便當、時時提醒生活作息、頻繁的問候關心。

希望藉由這些來彌補多年來對女兒的忽視與疏離,表達自己對於曉孟的重視與在乎。然而這些對曉孟來說卻如同枷鎖一般,使她努力想逃離這樣的控制。

類似的情節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但讓我們容易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可以看見方毅任為了曉孟所作出許多細微的改變,如觀察到曉孟因工作弄髒的球鞋而買了雙新的;得知曉孟不喜歡吃自己準備的便當後,改成出去吃也沒關係;想搬出去住也行,記得保持聯絡就好。

在缺乏表達與理解的互動下,江曉孟也不知道方毅任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同時又交雜了自己生活中的壓力,在學校中他人議論自己的碎音、對於生活意義的茫然、仍在創傷中恢復的歷程等,搬離家中成為了曉孟的選擇。此刻,兩人都在以自己以為對彼此好的方式來互動,卻換來了徒勞無功的灰心。

即使方毅任想要靠近女兒、修復關係,為此做出了一些調整,但這些行為在曉孟眼中仍是壓迫控制,對於原本就不擅理解他人、表達自己關心的方毅任也就更加不知所措。

 

「你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沒事,為什麼什麼都不講?」

「方毅任就是方毅任,不管我多麼努力,他都不會變的。」

當我們嘗試努力解決問題,事情卻沒有如預期般的改善時,難免令我們感到沮喪,就容易更努力地用原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覺得對方聽不懂時,我們就習慣說得更多,想說得更清楚,反而忘記了傾聽對方的聲音;覺得自己做不好時,就會選擇更要求自己,努力做更多,卻忽略了那些已經足夠好的部分,以及自己行動背後的好意,對方是不是能夠接收到。

如劇中一心想保護女兒的方毅任,以為承擔一切壓力,就能令女兒感到心安,然而缺乏溝通的互動,這些行為在女兒眼中仍是被決定和控制,反而拉開了兩人間的距離。

在關係互動中,我們容易透過自己過往對對方所累積起來的印象,甚或是主流的社會文化價值,來推測對方會如何解讀、看待我們的行為。

當然這些推斷其來有自,但僅用這些來認識對方時,即便對方站在眼前竭力地表達對彼此的感受,我們心中的想像會阻擋我們理解對方真實的心聲,也容易導致彼此的誤會隨之擴大。

 

「我一直覺得他不懂我、不懂得跟別人相處,但我好像有點懂了,其實不是他不懂我,是我也沒有想過要懂他。」

隨著劇情的推進,兩人關係的轉機正是雙方打破自己心中的想像,開始嘗試聽見、理解對方的想法,讓對方參與自己的生活,感受到關係中除了「我」也有「你」。

如:方毅任採納了曉孟的建議,協助偵破案件;曉孟看見了父親影片的獨白,也開始看見方毅任所付出的努力與改變。

或許在生活中我們都已經有習慣的互動模式,由於過往的誤會、挫折或害怕,許多留藏在內心的話沒有被說出口,缺乏傾聽和表達的關係就如一灘死水,無法滋潤我們。

在關係中重要的不是歸咎對錯,如同劇中的父女都為人心疼。

關係是兩人共同建構的

我們很容易落入「我」和「你」只有一個能存活的陷阱中

或許兩者並沒有想像中衝突

只是我們需要打破並穿越自己和對方心中的想像

讓行為底下的心意和脆弱都可以如實地傳達和接收

才能夠在關係中找到彼此。